Android编译源码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1. 深度定制系统功能
通过编译源码可以修改系统底层框架、服务或驱动,满足特定硬件适配或功能需求。例如,厂商需要为定制硬件(如传感器、外设)添加驱动支持,或修改电源管理策略以优化续航。
2. 安全研究与漏洞修复
企业或安全团队可能需自行修补未公开漏洞,或分析系统行为。编译时可通过修改Bionic库、内核配置或SELinux策略增强安全性,例如关闭调试接口、启用内存保护机制。
3. 性能调优与裁剪
移除冗余服务(如预装应用、后台进程)可降低内存占用。通过调整ART虚拟机参数、编译器优化选项(如-O3、LTO)或调度策略(CPUGovernor)可提升运行时效率。
4. 移植到新平台
非标准架构(如RISC-V)或旧版Linux内核(3.x)需重新编译HAL层和BSP,确保兼容性。车载或物联网设备常需此类深度移植。
5. 标准化合规要求
某些地区法规(如GDPR)可能要求修改数据收集逻辑。通过源码可审计网络请求、存储加密等实现,确保合规性。
6. 技术创新与实验
开发者可试验新特性,如集成自研调度算法、替换SurfaceFlinger渲染引擎,或测试Android新版本在老旧设备上的兼容性。
编译源码还要求掌握repo工具链、理解Makefile与Soong构建系统,以及处理依赖冲突(如glibc版本)。典型问题包括交叉编译环境配置、APT软件包缺失或JNI符号冲突,需通过调整环境变量或手动修补脚本解决。企业级场景下,常搭配Jenkins实现持续集成,确保编译产物可追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