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板电源控制芯片的数量和选择取决于主板的设计需求、供电相数、负载特性以及功能复杂度。以下是关键点分析:
1. 供电相数决定芯片数量
高端主板(如Z690/X670)通常采用多相供电设计(12+1相或更高),每相可能需要独立的PWM控制器搭配DrMOS或分离式上下桥MOSFET。此时需1颗主控芯片(如Renesas ISL69269)配合多颗从属驱动芯片。入门级主板(H610/A520)可能仅需4+1相供电,使用单颗集成PWM芯片(如RT3628AE)即可。
2. 功能模块细分
- CPU核心供电:需专用多相PWM控制器,支持动态调压(如Intel VR13/AMD SVI3协议)。
- 内存供电:通常1-2相,采用独立控制器(如立锜RT8120D)。
- 芯片组/SOC供电:可能使用低压线性稳压器(LDO)或简单Buck电路。
- PCIe/GPU辅助供电:部分主板配备额外PWM芯片(如uP9505P)为PCIe 5.0插槽供电。
3. 集成与分离方案差异
- 整合式方案(如Infineon XDPE192C3B)将PWM、Driver集成,减少芯片数量但成本高。
- 传统分离方案(PWM+Driver+MOSFET)灵活性强,适合高功率场景,但需更多元件。
4. 特殊功能需求
支持超频的主板可能增加监控芯片(如Nuvoton NCT679xD系列)用于电流/温度检测,或配置数字电源管理IC(如Microchip PAC1934)实现精准功耗记录。
5. 供电架构演进
Intel ATX12VO标准推动单路12V设计,电源芯片需适配新拓扑(如目录式转换器)。AMD主板则需优化对CPU/GPU协同供电的响应速度。
实际设计中还需考虑散热、PCB布局、成本等因素。例如服务器主板可能采用冗余备份电源芯片,而Mini-ITX板型则倾向高度集成的电源方案。
常见厂商包括:Renesas、Infineon、ON Semi、MPS、立锜等,不同代工厂商(如台积电/联电)的制程工艺也会影响芯片选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