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相机中调整画幅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,不同机型的具体操作可能略有差异,但核心逻辑相通:
1. 切换传感器模式
- 部分全画幅相机(如A7系列、A9系列)支持全画幅/APS-C画幅切换。进入菜单的「画幅/长宽比」设置,选择「APS-C画幅拍摄」可强制使用APS-C裁切模式,等效焦距会乘以1.5倍系数(例如50mm镜头变为75mm视角),像素相应减少。
- 此功能适合需要临时延长焦段或兼容APS-C镜头(如E 16-55mm F2.8 G),但会损失分辨率。
2. 更改长宽比例
- 在「画幅/长宽比」选项中可直接选择3:2(默认)、16:9、1:1或4:3等比例。此时实际是通过裁剪传感器区域实现,非原生比例会降低有效像素。
- 电影机(如FX系列)可能支持17:9或2.35:1等专业比例,需在「拍摄模式」中选择相应视频格式。
3. 使用清晰影像缩放与数字变焦
- 在「变焦设置」中开启「清晰影像缩放」(基于算法插值)或「数字变焦」(纯粹裁剪),可进一步裁切画幅,但会显著降低画质。建议仅限紧急情况使用。
4. RAW与JPG画幅差异
- 若拍摄RAW+JPG,部分机型对JPG应用裁切比例而RAW保留全画幅数据(如选择1:1比例时)。需在「RAW文件类型」中确认是否关联裁切信息。
5. 视频拍摄的特殊调整
- 视频模式下可能独立设置画幅(如A7S III的S35模式),或通过「动态影像纵横比」切换比例。部分机型支持「呼吸补偿」功能,可能轻微影响实际成像范围。
注意事项:
APS-C模式下的对焦点数量可能减少,边缘画质受镜头像场覆盖影响;
开启画幅裁切后,取景器和屏幕会显示裁剪后的构图框线;
专业工作流中建议后期裁剪而非机内裁切,以保留最大调图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