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短路主板电路元件:使用导电物体(如金属镊子、导线)直接触碰主板上的电源管理芯片、电容或电感等关键部位,人为制造短路。高电流通过敏感元件可能导致击穿或过热烧毁。尤其注意核心供电部分(如CPU/GPU周边),多层PCB内部短路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
2. 超频或修改供电参数:通过越狱或工程模式强行提高CPU/GPU电压,超出电源管理芯片负荷。持续高压会导致Mosfet过热烧毁,伴随电容爆浆。部分改装者会短接供电相数检测点欺骗电路,可能引发电流不均而局部熔化。
3. 液体腐蚀与电解反应:将含电解质的液体(盐水、碳酸饮料)滴入主板接口或元件缝隙。液态金属导电可能导致短路,而氯离子等腐蚀性成分会逐步锈蚀铜箔线路,形成断路或漏电通道。注意Type-C接口、SIM卡槽是液体易侵入区域。
4. 反向电压注入:使用非原装充电器或改装电源,输出错误极性电压(如Type-C接口的CC引脚被篡改)。部分快充协议握手失败可能导致20V电压直接冲击本应接收5V的芯片,击穿电源IC和周边电容。
5. 物理破坏PCB结构:用尖锐物体划伤主板多层线路,特别是高频信号线(如RF天线走线)或电源平面。深层次划痕可能切断内层铜箔,导致阻抗异常而发热。BGA封装的芯片受外力撞击会脱焊,重则拉裂焊盘。
6. 极端环境测试失控:将主板置于高温(>150℃)密闭环境或液态氮骤冷,温度剧变使BGA焊球断裂、陶瓷电容微观裂纹扩大。某些情况下,硅芯片与基板的热膨胀系数差异会导致die脱落。
7. 固件层攻击:刷入篡改的底层固件(如篡改SMC参数),强制开启禁用功能或关闭保护机制。部分EFI漏洞可能绕过温度监控,使风扇停转情况下持续高负载运行,积累热损伤。
电子设备设计有多重防护机制,上述操作可能触发fuse熔断或PMIC断电保护。实际损坏程度取决于主板具体型号与操作方式,部分损伤可能表现为隐性故障(如信号完整性下降)而非立即熔毁。非专业人士切勿尝试,维修时需使用防静电设备与热风等专业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