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nux系统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光盘安装或运行,安装和使用的介质选择非常灵活,可根据实际需求采用多种方式。以下是详细说明:
1. U盘安装
当前主流方式是使用U盘作为安装介质。通过工具如Rufus、Ventoy或`dd`命令将ISO镜像写入U盘,以替代传统光盘。U盘速度更快、便携性强,且支持大于4GB的镜像文件(需FAT32格式化时注意拆分或改用NTFS/exFAT)。
2. 网络安装
部分发行版(如Debian、Ubuntu)支持网络安装(Netboot),仅需下载小型引导镜像(约数百MB),后续通过HTTP/FTP在线获取完整系统文件。适用于服务器批量部署或低存储设备。
3. 硬盘直接安装
若已有其他操作系统(如Windows),可通过工具(如GRUB2)配置从硬盘ISO文件直接引导,无需额外介质。也可通过虚拟机(VirtualBox、VMware)挂载ISO镜像安装。
4. PXE网络启动
企业环境中常用PXE(预启动执行环境)从局域网服务器远程安装Linux,无需本地存储介质。需配合DHCP和TFTP服务器配置。
5. 云平台与容器
云服务(AWS、Azure)或本地虚拟化平台(KVM、Proxmox)可直接导入云镜像(QCOW2、VMDK)。容器场景下则通过Docker/Podman直接拉取官方镜像运行。
6. 树莓派等嵌入式设备
嵌入式开发板通常通过SD卡刷写镜像运行Linux,部分支持USB启动或网络引导。
7. 光盘的局限性
光盘读写速度慢,且现代超薄笔记本普遍取消光驱。但少数场景下(如老旧硬件兼容性测试或无USB支持的BIOS)仍需CD/DVD。
8. 其他冷门方式
- iSCSI启动:从远程存储挂载系统镜像。
- NFS根文件系统:通过网络挂载根目录运行无盘工作站。
- Live环境临时使用:部分发行版(Kali Linux)设计为直接从U盘/CD运行而不安装。
历史上Linux早期版本(如1990年代)因U盘尚未普及确实依赖光盘,但现代发行版已全面转向更高效的介质。安装前需注意BIOS/UEFI设置(如关闭Secure Boot、调整启动顺序),同时验证镜像校验值避免写入错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