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机截取残幅(APS-C画幅)模式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,具体操作和原理如下:
1. 菜单设置切换画幅
部分全画幅机型(如S1、S5系列)支持通过菜单手动切换传感器模式。进入【拍摄设置】-【画幅/长宽比】,选择“APS-C”(或1.5×/1.6×裁切),相机会仅使用传感器中央部分成像,等效焦距约为全画幅的1.5倍(L卡口)或2.0倍(M4/3机型需额外计算)。
2. 使用裁切模式适配镜头
若搭配APS-C镜头(如Leica DG系列),部分相机会自动启用裁切模式。全画幅机型需注意像场覆盖,手动开启裁切可避免暗角。例如,S5 II在视频模式下支持多种裁切比例(如4K 60p需启用APS-C模式)。
3. 后期软件裁切
拍摄时保留RAW格式,通过Lightroom等软件后期裁切至APS-C画幅,灵活调整构图,但会损失像素(如全画幅24MP裁切后约为10MP)。
4. 视频模式下的动态裁切
部分机型在视频录制时支持智能裁切,如S1H的“可变画幅模式”可实时调整裁切比例,兼顾焦距扩展与画质平衡。
扩展知识:
像素密度影响:裁切后实际像素减少,高像素机型(如S1R 47MP)裁切后仍可保留较高分辨率,更适合后期。
镜头换算系数:L卡口全画幅镜头在APS-C模式下需×1.5(如50mm变75mm等效),而M4/3系统需×2.0,需注意广角镜头的实用性降低。
画质权衡:裁切可能加剧噪点,建议全画幅机型在弱光环境下优先使用全传感器模式。
若需进一步优化,可结合的“高分辨率模式”,通过传感器位移合成高像素文件后再裁切,提升细节表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