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ndroid平台实现直播推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和技术方案,涉及不同层次的开发工具和框架:
1. 基于原生SDK的开发
- MediaCodec + MediaMuxer:Android官方提供的硬编解码API,可直接调用摄像头采集数据,通过MediaCodec进行H.264/H.265视频编码和AAC音频编码,再通过RTMP等协议推送流媒体服务器。需自行处视频同步、时间戳对齐等细节,适合需要深度定制的场景。
- Camera2 API:相比旧版Camera API,提供更精细的摄像头控制,支持高帧率、低延迟采集,可与MediaCodec结合实现高性能推流。
2. 第三方开源库集成
- librtmp:基于RTMP协议的C库,需通过JNI调用实现推流,灵活性高但开发复杂。适合需要兼容旧协议或低延迟场景。
- x264/FFmpeg:集成FFmpeg可软编解码视频(x264编码),支持多种封装格式(如FLV、MP4)和协议(RTMP、HLS)。可通过交叉编译移植到Android,结合AVFilter实现水印、滤镜等处理。
- WebRTC:Google开源的实时通信框架,支持RTP/RTCP传输,适用于低延迟互动直播。需处理信令服务器和适应P2P/CDN混合架构。
3. 商业SDK方案
- 腾讯云LVB、阿里云直播SDK:封装了采集、编码、美颜、降噪等功能,提供RTMP推流和全球加速。支持快速集成,但可能受限于厂商计费和功能限制。
- 七牛云、声网Agora:专为互动直播优化,提供毫秒级延迟的私有协议(如Agora的SD-RTN),包含自适应码率、网络抗丢包等特性。
4. 跨平台框架
- Flutter + plugins:通过`flutter_webrtc`或`flutter_ffmpeg`调用原生能力,适合需要一套代码多端运行的场景。
- React Native模块:如`react-native-pili`封装了七牛云的推流功能,但性能可能弱于原生方案。
5. 关键技术与优化点
- 硬件加速:优先使用MediaCodec硬编避免CPU过载,注意分辨率对齐(如16的倍数)和色彩格式(NV12为主)。
- 自适应码率:根据网络带宽动态调整比特率,可通过开源库如SRS的ARQ算法实现。
- 弱网对抗:采用QUIC代替TCP,或通过FEC前向纠错减少卡顿。
- 功耗控制:降低采集帧率(如15fps)或使用传感器协同唤醒策略。
6. 协议选择
- RTMP:延迟2-5秒,适合传统直播,但面临Adobe停更的问题。
- SRT/QUIC:新兴的低延迟协议,适合跨国传输,需服务端支持。
- WebRTC:可实现500ms内延迟,但需处理ICE打洞和NAT穿透。
实际选型需平衡开发成本、延迟要求和硬件兼容性。例如教育直播可能选择WebRTC保证互动性,而秀场直播更倾向商业SDK快速实现美颜功能。测试阶段建议用Wireshark抓包分析流质量,并关注Android厂商的编码器碎片化问题(如海思芯片对Profile High的支持差异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