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PU晶体管的切割是半导体制造中的关键步骤,涉及光刻、蚀刻、离子注入等多道精密工艺。以下是主要流程与技术要点:
1. 光刻工艺
晶圆表面涂覆光刻胶后,通过紫外线曝光将电路图案转移到光刻胶上。极紫外光(EUV)技术可实现7nm以下制程的精细图案,波长缩短至13.5nm,分辨率大幅提升。现代光刻机需配合相移掩模(PSM)和光学邻近校正(OPC)技术以修正衍射效应。
2. 蚀刻技术
干法蚀刻(如等离子体蚀刻)是主流,通过氟基气体(CF₄、SF₆)或氯基气体(Cl₂)轰击晶圆,选择性去除未保护区域的硅材料。先进制程采用原子层蚀刻(ALE),实现单原子层级的控制精度,减少侧壁粗糙度。
3. 多重曝光与自对准技术
10nm以下节点需使用多重曝光(如SADP、SAQP),通过多次光刻-蚀刻循环突破衍射极限。自对准栅极(Self-aligned Gate)技术利用离子注入自动校准晶体管的源/漏区,减少掩模错位风险。
4. FinFET与GAA结构切割
鳍式场效应晶体管(FinFET)需通过选择性外延生长和蚀刻形成3D鳍片结构。3nm以下制程采用环栅晶体管(GAAFET),通过纳米片堆叠和原子级蚀刻形成沟道,提升栅极控制能力。
5. 背面供电与混合键合
先进封装中,晶圆背面通过深硅蚀刻(TSV技术)实现供电网络,减少信号干扰。切割后的芯片可能采用铜-铜混合键合(Hybrid Bonding),间距可小于10μm。
6. 切割工艺优化
激光隐形切割(Stealth Dicing)减少崩边问题,适用于超薄晶圆。等离子切割(Plasma Dicing)无机械应力,适合高密度芯片阵列。切割后需进行表面钝化处理,防止硅片边缘漏电。
7. 材料创新
新型沟道材料如锗硅(SiGe)、铟镓砷(InGaAs)需调整蚀刻,加入溴化氢(HBr)等气体以提高选择性。二维材料(如二硫化钼)晶体管采用原子层沉积(ALD)辅助图案化。
晶体管切割的精度直接影响芯片性能和良率。台积电3nm制程的单颗芯片晶体管数量已超500亿,要求切割误差控制在纳米级。未来随着CFET(互补式场效应晶体管)等结构出现,工艺复杂度将进一步升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