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配新风热交换机组需综合考虑以下关键因素,确保系统高效、稳定且经济适用:
1. 换气效率与风量计算
根据使用场景(住宅、办公室、医院等)确定人均新风量需求,参考《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》(GB 50736)标准。例如:住宅区域建议30~50m³/(h·人),办公区域20~30m³/(h·人)。计算总风量时需结合空间体积、人员密度及换气次数(通常0.5~2次/h),避免选型过大导致能耗浪费或过小影响换气效果。
2. 热交换芯体类型与效率
显热交换芯体:仅回收温度能量,适用于温湿度差异较小的地区,效率可达60%~80%。
全热交换芯体:同步回收温湿度能量,适合高湿或严寒地区(如南方梅雨季、北方冬季),效率普遍50%~70%。注意材质的防霉、耐腐蚀性能(如高分子膜芯体优于纸质芯体)。
3. 节能性与能效比
优先选择显热/全热效率>70%的机型,并关注机组额定功率与风量比值(W/(m³/h))。建议选用EC风机(直流无刷电机),较AC风机节能30%以上,同时具备调速功能。可搭配CO₂或VOC传感器实现变频控制,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。
4. 静压与风阻匹配
根据风管布局计算系统阻力(包括管道长度、弯头、过滤器等),确保机组静压值≥总风阻的1.2倍。例如:长管道(>20m)或复杂走向需选择静压150~300Pa的机型,避免风量衰减。
5. 过滤系统配置
至少配置G4(中效)+F7(高效)两级过滤,对PM2.5过滤效率>90%。医疗或实验室场景需增加HEPA滤网或活性炭层。注意滤网更换周期及维护便捷性。
6. 噪声控制
机组额定噪声应≤45dB(A)(住宅)或≤50dB(A)(商用),需核查机组内部消音设计(如隔音棉、减震支架)。必要时追加消声风管或隔音罩。
7. 智能化与扩展功能
支持物联网监控(如远程启停、能耗统计)、联动空调系统、自动除霜(低温地区必备)。部分机型可集成预热/预冷模块或加湿功能。
8. 安装与维护空间
预留足够检修空间(建议机组四周≥800mm),管道接口方向需与建筑结构匹配。注重冷凝水排放设计,避免结露隐患。
附加要点:
分体式vs一体机:大型建筑优选分体式(热交换芯与风机分离),便于维护;住宅可用一体机节省空间。
季节适应性:严寒地区需电辅热防冻,高温高湿地区需冷凝排水设计。
认证标准:查验机组是否通过AHRI或Eurovent认证,确保性能数据真实性。
选配时建议委托专业暖通公司进行负荷计算与气流模拟,避免经验主义误判。实际运行中需定期清洁热交换芯体及滤网,否则效率可能下降30%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