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区分IC卡和CPU卡,可以从以下多角度进行技术分析和实际检测:
1. 外观标识判断
卡片表面通常会有印刷标识:
- IC卡:可能标注"Mifare Classic"、"S50/S70"或"ISO 14443A"等协议标准,多见于门禁卡、储值卡。
- CPU卡:可能标有"PBOC 3.0"、"金融IC卡"或"Java Card"等字样,银行卡、社保卡通常属于此类。
2. 触点形态观察
- 接触式卡:IC卡多为6-8个裸露金属触点,CPU卡触点布局类似但可能有更复杂的防伪凹槽。
- 非接触式卡:需通过其他方式区分,如高频(13.56MHz)卡两者外观相近。
3. 协议与通信分析
- 使用读卡器配合Proxmark3或ACR122U工具检测:
* IC卡(如Mifare)通常响应ATQA格式为0x0004/0x0002,采用NXP专有协议。
* CPU卡响应ATQA可能不同,且支持ISO/IEC 14443-4传输协议,通信时会返回ATS(Answer To Select)数据包。
4. 指令交互验证
- 发送`SELECT PPSE`指令(AID:325041592E5359532E4444463031),CPU卡会返回支付环境信息,而普通IC卡无响应。
- 对CPU卡发送`GET CHALLENGE`指令可获得随机数(用于动态加密),而IC卡若支持此功能也多为静态响应。
5. 安全机制检测
- CPU卡具备:
* 加密算法支持(如3DES、RSA、SM4)
* 动态数据认证(DDA/CDA)
* 交易计数器、安全域管理等特性
- IC卡通常仅有固定密钥或简单加密(如Mifare的Crypto1算法已被破解)。
6. 应用场景辅助判断
- 金融、社保、等涉及高安全需求的场景必为CPU卡。
- 早期门禁卡、校园一卡通多为逻辑加密IC卡(如Mifare S50)。
7. 拆解分析(破坏性检测)
显微镜下观察芯片:
- IC卡芯片结构简单,晶圆面积较小(如MF1芯片约1mm²)。
- CPU卡芯片可见更复杂的协处理器模块,部分支持国密算法。
扩展知识:
复合卡:部分双界面卡同时包含IC卡(高频)和CPU卡(接触式)功能。
技术演进:第三代CPU卡已支持GP(GlobalPlatform)规范,可动态加载多应用。
检测工具进阶:专业机构会使用示波器分析卡片的功耗轨迹(SCA/DPA),CPU卡的功耗波动更复杂。
实际操作建议优先使用非破坏性检测方式,必要时结合多种方法交叉验证。金融级CPU卡的安全认证需通过银联/EMV等合规检测。